Descriptive Image Text
主視覺:藝術家駐場計劃 — 嘴角聲景
主視覺:藝術家駐場計劃 — 嘴角聲景

「嘴角聲景」是展現社區藝術計劃的成果。兩隊藝術家透過聆聽和觀察,在大角咀社區收集聲音與物件。藝術家們從隱藏的角落記錄密集社區的環境聲音,尋找維持著個人和社區之間的無形連結,從中發現積累的社群能量。聲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,在未被注意到的環境中重新連貫人和事之間的關係,嘗試過濾掉視覺元素,讓人傾聽聲音並產生共鳴,為求超越視覺邊界的感官局限。藝術家專注於聲音與社區的連結,以放大聽覺想像的意圖,在實驗室中設置裝置作品,展示找到的材料,讓參觀者體驗一場聽覺互動的過程。

參與學校: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

展覽

4-19.5.2024

14:00–18:00 (Mon – Fri)
12:00–19:00 (Sat & Sun)

開幕

3.5.2024

17:00

賽馬會藝術科技未來實驗室

油麻地海庭道9號 香港理工大學西九龍校園 南座3樓 

講座
輪語.圖說

11.5.2024

15:00-17:00

講者:
簡僖進先生、王梓健先生
講座
回憶重播

 

18.5.2024

14:00–16:00

講者:
陳紀澤先生、梁菁雯小姐

導賞團
錄轆.輪語

4.5.2024

11:00–12:30

11.5.2024

17:00–18:30

15.5.2024

14:00–15:30
16:30-18:00

「錄轆.輪語」是一個透過聲音漫步而顛覆常規聆聽觀點的體驗。於大角咀無處不在的手推車上裝置錄音器材,把耳朵的專注力轉換到運輸的過程。車輪滾動,刻劃其路徑,從鬧市的喧囂到人群的絮語,收集了各式各樣的聲響。參加者被邀請成為手推車上的貨物,在輪轍下發掘生活的喧嚷與細微,聆聽街角的日常與輪轉。

作品

From every corner of Tai Kok Tsui, the artist collects sonic fragments, revealing the stories held within the land and echoing through time.

「道聽.圖說」

道聽.圖說 藝術家:簡僖進先生、王梓健先生 媒介:環境錄音、手推車、銅線、磁鐵、喇叭、空間音訊、流動影像、液晶顯示屏 技術支援:許康年 年份: 2024 《道聽.圖說》以聲音藝術呈現大角咀的聲音印記,引領聽眾以聽察者的角度探索街區聲景。從喧鬧的手推車到靜謐的銅線,展覽將環環相扣的聲音地標,透過不同的聲音傳播媒介展現,塑造超越時空的聲音景觀。"

Uneven

不均

"不均 藝術家:陳紀澤、梁菁雯 15分鐘表演 表演技術支援:陳朗丰 年份:2024 《不均》以 15 分鐘的精彩演繹,將社區聲景轉化為令人驚嘆的視聽盛宴。環境聲音幻化為 LED 螢幕牆上的動態影像,呈現獨特的藝術表達。這部作品是《嘴角聲景》的前奏,預示著對聲音、地點和科技之間關係的更深層次探索。"

藝術家

Thomas Chan Kei-chak
陳紀澤​
陳紀澤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、音響工程師、吉他手和環境音樂即興演奏者。他是香港獨立音樂團體《民藝復興》 的成員,通過他們的專輯《流魂頌》和《極樂》,《民藝復興》 探索了多種音樂風格,包括電子、民族、獨立搖滾和環境後搖。樂團外的他曾和黃耀明、黃秋生、劉以達、大友良英和龍向榮博士等在唱片錄製和現場演出中合作。 九十年代在 Avid Technology, Inc. 工作期間,他在亞洲推廣 ProTools 系統,時為數字音頻工作站進入音樂制作行業的一個關鍵時刻。 近年他積極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的合作,探索聲音、 舞蹈、 文字的串連,其中包括他曾參與的「i-舞蹈節(香港)」以及他在本地藝術家馮炳輝受著名宋代畫家馬遠之作品《水圖》啟發而策劃之 「水、圖、調 」中擔任音樂總監。
Olive Leung Ching-man
梁菁雯
梁菁雯專注於媒體藝術及紀錄片,創作涵蓋藝術和社區。社區的巨大變化影響了人的生活形態,這促使她創作以社區空間轉化為題的記錄片。她於2012年跟本地社福機構製作及設計書籍《套房D》,該書記載了「劏房」戶的日常生活,旨在調查劏房中壓縮居住的生活。 梁氏曾經舉辦多個個人及聯合展覽,包括2001年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的Open Cities-HKG> <ORD20082009A Half-Second Affairs ,以及2009年於香港藝術中心的Emotional Metropolis
AK Kan Hei-chun
簡僖進
簡僖進為本地聲音藝術家及環境錄音師。201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(榮譽)學位,主修音響系統設計。2018年開展大自然聲音計劃《AK IN KK – Nature Field Recording HK》(https://akinkk.com)以聲音地圖和聲音存庫,記錄香港大自然的聲音景觀,以自然聲音及聆聽經驗為創作主軸,把山嶺流水分享到城市的耳朵,喚醒公眾對聲音的關注,用另一個角度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地方,保存香港不同物種的聲音。 近年亦活躍於劇場、藝術項目及生態相關之合作活動,亦為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的香港代表,致力推動寂靜保育。
Peter Wong Tsz-kin
王梓健

王梓健是扎根於香港的音響工程師、聲音藝術家及低音結他手,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(榮譽)學位,主修聲音設計。

2021年,王氏成立了WAVINCITY – 香港城市聲音記錄計劃,以現場錄音方式捕捉和記錄人文聲景,讓聽眾感受不同時地人所產生的都市面貌,同時開放錄音成為藝術創作素材。2023年,王氏將兩年來收集的現場環境錄音,與創作團隊設計及編排出《聲響憶城》聲音裝置體驗,建構出一個獨特的旅程,尋求聲音、記憶與身份之間的關係。

嘴角聲景

風編織著大角咀的旋律,收錄在賽馬會藝術科技未來實驗室呈獻的「嘴角聲景」。兩隊藝術家走街串巷,收集生活的迴響,社區的心跳;他們聆聽隱蔽的角落,感受這個地方的輕聲細語。

透過過濾視覺元素,藝術家們鼓勵專注聆聽聲音並與聽覺環境產生共鳴,以求超越視覺主導的感官限制。

實驗室中設置的裝置作品都是以在社區收集到的素材製作而成,為參觀者提供獨特的互動聽覺體驗;這個展覽邀請我們打開耳朵和心扉,感受連結我們與這片土地、彼此之間的聯繫。

講座

錄轆.輪語

《錄轆.輪語》提供了一趟獨特的聲音之旅。在這個展覽中,我們邀請參觀者聆聽大角咀的街道聲響,這些聲音是由曾經穿梭於此的手推車所捕捉。聆聽市場的迴響、人群的低語,以及曾經充斥這些街道的聲音。重溫體驗,重新發現車輪下展開的生活交響曲。

道聽.圖說

藝術家:簡僖進先生、王梓健先生
媒介:環境錄音、手推車、銅線、磁鐵、喇叭、空間音訊、流動影像、液晶顯示屏
技術支援:許康年
年份: 2024

《道聽.圖說》以聲音藝術呈現大角咀的聲音印記,引領聽眾以聽察者的角度探索街區聲景。從喧鬧的手推車到靜謐的銅線,展覽將環環相扣的聲音地標,透過不同的聲音傳播媒介展現,塑造超越時空的聲音景觀。

不均
藝術家:陳紀澤、梁菁雯
15分鐘表演
表演技術支援:陳朗丰
年份:2024

《不均》以 15 分鐘的精彩演繹,將社區聲景轉化為令人驚嘆的視聽盛宴。環境聲音幻化為 LED 螢幕牆上的動態影像,呈現獨特的藝術表達。這部作品是《嘴角聲景》的前奏,預示著對聲音、地點和科技之間關係的更深層次探索。